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科协报道
武汉科技报: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孙成亮—— 助力中国破解缺“芯”困局
2024-01-17 20:00|文章来源: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

以国之所需为己任,他们矢志报国,锐意攻关;以民之所望为方向,他们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战斗在荆楚大地科技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竭尽所能贡献力量,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之光,闪耀在荆楚大地广袤的星空。

近日,为传承湖北科学家精神,讲好湖北科技工作者的鲜活故事,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跃马扬鞭,奋进新征程,湖北省科协特主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寻访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深入采访一批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并推出相关专栏,讲述他们潜心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

 图片1.png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孙成亮——

助力中国破解缺“芯”困局

 图片2.png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但部分国产手机却仍然只能搭载“慢悠悠”的4G信号,这是为何?窘局的原因在于,几乎高达95%的移动通信关键元器件之一的高端滤波器国产化率偏低,部分高端国产手机不得不“看老外脸色”。面对这一现状,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武汉敏声董事长孙成亮一度有些寝食难安……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海外求学数年,不为高薪报酬所惑,毅然选择“回家”报效祖国的专家。

淡泊名利 坚坐科研“冷板凳”

图片3.png 

在武汉大学读博期间,孙成亮学的专业是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为机敏传感器材料和器件的研制与应用。当时这属于绝对冷门。尤其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许多同学停下手中实验器材,投入到经商浪潮中。但他坚信大道不孤,认为凝聚态物理虽非当时的热门,但假以时日也会大有可为。“我想坐好坐稳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冷板凳’,利用‘根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孙成亮回忆说。

2006年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后,孙成亮曾远赴海外求学并任职相关专业研究员。当看到中国滤波器研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时,孙成亮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沸腾了起来。2017年,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作,重回母校武汉大学任教,并加入工业科学研究院,潜心进行射频滤波器研究。他希望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报效国家,寻求这一“卡脖子”技术的国产化替代方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

胸怀祖国 作射频前端的“探路者”

 图片4.png

5G时代,手机射频器件成为制约我国移动通信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射频滤波器芯片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射频前端、无损检测等军民两用领域。基于氮化铝的MEMS射频滤波器技术属于前沿“敏感技术”,多为美日国际公司垄断。

“党中央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孙成亮深知,只有把射频滤波器芯片这一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报国志愿。

回国两年后,孙成亮打响了射频体声波滤波器芯片国产替代的“第一枪”。2019年,他联合14名国际知名业内专家成功孵化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采用MEMS工艺生产射频体声波滤波器(BAW)。

 图片5.png

公司成立初期,恰值疫情最严重时期。海外专家团队为了尽快到岗,毅然先期离家回国。度过隔离期后,孙成亮团队迅速投身到忘我的工作中。依靠多年的技术沉淀做“导航”,以及砥砺奋斗的作风,团队终于迎来多款BAW滤波器“开花结果”的大好局面。经多次测试,其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到商用标准,性能比肩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2023年7月,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国内最大 BAW 滤波器生产线实现了部分产品的量产。团队研发的滤波器产品,无论在结构设计还是工艺路线上均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迄今为止,武汉敏声已有发明专利263项,其中包括27项国际专利,授权123项。公司专利涵盖结构设计、工艺制程、电子封装、单片集成等方面,拥有多维度多角度的专利壁垒,填补了国内薄膜体声波技术空白。

甘为人梯 乐当本科生班主任

 图片6.png

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

作为博士生导师,孙成亮已完整培养博士生7人,硕士生6人,另指导在读博士生15人,硕士生8人。此外,他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共指导16名本科生学位论文工作,其中7名本科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2名本科生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孙成亮带领学生团队于2022年、2023年两次获得湖北省金奖,国家银奖。他本人也于2022年获得了“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寓教于研、教中有研、研中有教,产学研合作,孙成亮积极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青年英才。受其言传身教,他的学生一部分选择到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与老师一起并肩战斗;一部分选择继续研读深造,以备将来所需;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留校任教,为关键核心领域发展甘当“孺子牛”。

记者 张宇驰 通讯员 高洋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