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湖北日报:凝聚建设科技强国的磅礴伟力 ——致敬2022年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2-05-31 18:02|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为进一步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湖北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中科院武汉分院、省国防科工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我省10位科技工作者入选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名单。

他们有的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的归国报效祖国,解决制约中国“芯”和智能制造的“卡脖子”技术;有的扎根基层,践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初心;有的毕生致力于水产、农业等技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些一线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谱写着一曲曲爱国创新的时代交响,彰显出科学家精神的蓬勃力量。

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贤林表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这10位优秀代表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桂建芳:揭秘鱼类生殖密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桂建芳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及相关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是基础和应用研究皆有建树的科学家之一。40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刊源论文3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培育水产新品种4个,出版专著和研究生教材9部。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10余项科技成果奖。

他先后主持了两个国家973项目和科学院两个先导项目,鉴定出一批与鱼类性别和抗病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调控网络,开拓了养殖鱼类性别控制和抗病种质创制新方向。他原创育种技术路线,先后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以及饵料利用率高与抗病力强的水产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揭示出两个品种培育形成的机制。这两个新品种已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推广养殖,占鲫鱼主产区产量的70%以上,增产幅度超20%,取得几百亿元的重大社会经济效益。他还首次鉴别出黄颡鱼X和Y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标记,由此开拓出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黄颡鱼培育技术路线,获发明专利授权,协助培育出水产新品种黄颡鱼“全雄1号”,已在10多个省市推广养殖,效益显著。他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协助培育出水产新品种“长丰鲫”。

作为一名导师,30多年来,他一直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已培养100多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的博士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优秀奖等奖项,他也两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称号。

游艾青:让中国人饭碗装上更多“湖北粮”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游艾青扎根农业科研、生产一线30余年,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湖北粮”。

他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水稻育种项目30多项,牵头湖北省水稻育种攻关工作,围绕高档优质、专用水稻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与优质稻育种“死磕”。

为加快育种进程,他创新利用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种时间缩短近一半,先后培育出高档优质稻“鄂中5号”“虾稻1号”农业部超级稻“广两优272”等优质水稻新品种35个,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解决了湖北省中籼稻“高产不优质”的技术难题,累计应用面积3.5亿多亩,增产稻谷163.15亿斤,新增经济效益1180.39亿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等5项,获发明专利20项,新品种权14项,制定标准10项。

他长年扎根在田间地头“助企强农”。他致力于打造“科研+公司+基地+农户”链条,通过科技+企业,全产业链打造鄂米品牌,支撑“国宝”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湖北大米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助力远安某加工厂成长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品瓦仓大米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辐射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助力5家企业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3家企业发展为国家级龙头企业,让鄂产稻米名满中国,走向世界。

刘胜:破解中国“芯”卡脖子技术

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面对中国在芯片封装、电子制造等领域受制于他国的局面,刘胜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回国。

他致力于芯片封装与集成、先进制造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经 10 多年“产学研用”校所企联合攻关,与行业内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组建了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了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从无到有,由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的转变。实现了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技术的自主化。研制成功的300多类产品覆盖12个行业,成果用于华为、中兴等企业,引领了我国电子封装行业和装备的跨越性发展。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在光电芯片领域、压力传感器领域也取得巨大成绩。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光LED封装技术,有效支撑了半导体照明产品研发与工程应用;解决了微纳系统真空封装寿命短难题,构建领先的微传感器封装理论、软件、装备和产品技术体系,显著提升国内外技术水平,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

近5年,针对制约我国芯片行业发展的大国重器——芯片上游装备,他主持研发系列高端装备,解决了先进薄膜器件表界面高均匀性和低缺陷生长调控、传热传质等共性技术问题。

执教30余年,他培养了数百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大批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专业型人才成为后备军。他还不遗余力从国外引进优秀学者,为我国相关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

宋会彬:为国铸剑的“高能驯虎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206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固体推进剂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动力源,直接决定火箭“飞多远、飞多高、飞多久”,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宋会彬每天都在与易燃易爆的高能量物质“打交道”,研究燃烧的机理,发掘燃烧的力量,被形象地称为新一代“高能驯虎人”。

16年来,他承担了30余项国家重大型号研制、预先研究及基础研究项目,攻克了多项制约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的关键技术,负责参与研制的我国新一代高能推进剂,成功支撑了新一代多个重点型号的研制、装备,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国防战略威慑能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他始终坚守在研制试验工作的最前线。为了一项关键技术讨论,他拖着抱恙的身体奔波试验场数千里。

“这个试验危险,我先来”,作为型号负责人,他总是冲在一线。推进剂能量越高、危险性越大,被业内形象地称为“老虎”。其中的某项原材料,一克跌落,足以造成直径几十公分的炸坑。每次试验操作的化学反应更多达几千种,稍有差池,瞬间燃烧温度高达到三千度以上,后果不堪设想。他怕过也伤过,但摸透了这只“虎”的脾气,将几十种新型材料完美融合、成功应用,推动固体推进剂的能量性能实现跨代发展,部分重点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他坚持深入现场,详细记录每一个数据、材料,形成了上百篇技术研制总结报告,为多项重大型号系统飞行试验积累了宝贵数据。

他对标世界前沿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及攻关,解决了多项制约我国该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某新型型号的成功试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工程化的国家,也支撑了新一代装备的快速研制发展,填补了我国高能动力技术领域的空白。

张冬卉:让每一颗心脏健康跳动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10多年来,张冬卉根植重大难治性疾病,耕耘于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器官芯片和疾病体外建模等前沿领域,构建心肌微器官,开发针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的新型治疗方案,具有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再生医学和新药研发提供了颠覆性的技术基础。

她构建了世界首个电生理及力学性能优越的人源心肌组织片,被广泛沿用至今;她首次构建人诱导性心律失常疾病模型,并提出功能性基因修复策略;她发现线粒体损伤导致的代谢异常直接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并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她开发高通量心肌组织筛选模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她积极服务地方科研,组织多场培训讲座,与多家科研和临床机构展开合作,协助重编程构建遗传性疾病的人多能干细胞系、利用心肌微组织进行药物的药理毒理测定、协助开发个性化定制的体外三维培养生物反应器、帮助培养干细胞组织工程相关研究生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先后主讲本科生遗传学及研究生现代生物学导论等主干课程,细心解决学生的大小难题。不光服务本校,她还为优秀中小学教师讲授科学创新思维;携手湖北省科协走进中学介绍生物学前沿研究与技术。

“愿此生有幸,能为改善人们的治疗,帮助更进一步了解疾病的成因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张冬卉说。

张发明:自主研发新药抢占全球市场

湖北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2008年,怀着回报桑梓愿望,张发明在天门创建湖北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经过12年的发展,公司累计实现投资近5亿元,带动当地就业近300人,年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

他带领团队,于2016年成立抗病毒新药研发项目组。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项目组全员上阵,实行全封闭管理,克服重重困难,生产出有抗冠状病毒的活性的WS-635片,用于临床试验,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他致力打造全球高分子药物中间体生产龙头。目前,华世通是欧美批准的4个新药——高血钾,高血磷,高血脂及高血酸症的最大聚合物中间体合作开发生产厂,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及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该公司的高分子药物研发平台拥有最大的高分子聚合化合物库,两款创新药计划中美临床双报。同时,该公司先后获得苯甲酸阿格列汀(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塞来昔布(用于治疗代谢类关节病)、非布司他(用于治疗抗痛风)药品文号,预计今年另一个糖尿病新药卡格列净也将上市。此外,用于治疗脂肪肝、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等10个新药已拿到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一个一类创新生物药正在研发之中。

陈世富:大国重器的技术把关人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型号总师、正高级工程师

22年来,陈世富一直奋斗在航天科研一线,曾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国航天基金会授予的中国航天贡献奖个人奖、航天报国卓越奖等荣誉称号。

6年前,某低成本项目的预研工作正式启动,他带领团队,扛起了“重返某领域”的责任大旗。同时肩负几个型号任务他更忙了,腊月二十八,还在排工作计划,大年初四项目组成员就回来继续工作了。2018年,从某项试验结束到交付产品,他带领的团队只有一个月时间,最快时,大家一天赶出了三套产品。2019年是他最忙的一年,同时有三个型号“并驾齐驱”,从4月到年底,他在办公室的天数屈指可数。

因为负责的某项目对于航天三江具有重要意义,他带着“誓要一次到位,一炮打响”的决心,带领大家一路从“候补队员”拼到“主力队员”。为攻克某问题,某机构零件从设计,到生产、加工、调试,他都亲临一线,开展了数十轮的试验验证,经常是试验完,现场就进行分析,在加工车间了解掌握加工精度控制,不断调试优化,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他爱琢磨,用很多“土办法”实现了不少试验原理。有时是就地取材直接制作,有时是自掏腰包买弹簧等材料来验证试验的有效性。有一次他甚至“一眼看破”了一个厂家的专利方案装置,让对方佩服不已。

陈学东:让制造装备更智能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

陈学东专注于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与控制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授权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106项、软件著作权28项,发表SCI论文96篇,出版专著2部。

纳米精度工作台是IC光刻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制造难度极大,我国在该领域长期被“卡脖子”。他发明纳米精度工作台设计与控制技术,研制了纳米精度多自由度工作台,应用于国产首台IC光刻机和国产首台封装光刻机,助力我国IC光刻机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

复杂振动抑制技术是机载尖端光电系统服役性能的根本保证。他发明相斥磁性负刚度和无源频变阻尼技术,研制了系列高性能减隔振装置,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航海和先进装备研制的急需。

油气钻机等大型重载装备是支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服役环境极端,他提出重载装备结构耦合/接触动力学建模及计算优化方法,研发超深钻机等抗冲击动力学设计系统,发明大型臂架结构动态试验台,应用于世界首台7千米极地超深钻机等重大装备的研制,支撑我国相关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他组建了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与控制“双一流”建设研究团队,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逾百名,曾获“省师德先进个人”和华中科技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等荣誉称号。

柯卫东:选育优质品种的“莲藕之父”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柯卫东潜心研究水生蔬菜40载,收集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3000余份,建成世界上保存种质资源种类、生态型和类型最丰富的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向社会分发资源利用上万份次,为我国水生蔬菜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他主编出版我国第一套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专著10部,制定种质资源评价农业行业标准9部,构建了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评价标准体系,系统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大幅度提升我国莲藕、子莲等育种水平和进程,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生蔬菜科研和产业发展。

他创立莲藕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开展莲藕杂交育种和新品种选育,构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完整、标记最多的莲高密度遗传连锁图,定位并开发一批与莲育种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为莲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选育水生蔬菜新品种30余个,其中,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近20个,累计推广面积在4000万亩以上,在全国的种植覆盖率达85%以上,成为国内莲藕主栽品种,取得社会经济效益2000亿元以上。其中,在湖北省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产值500亿元,占全国的25%以上。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1项等科技奖多项及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熊念:一心一意为患者的“海归医学专家”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

熊念是哈佛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医学博士,2011年归国后就职于协和医院,全身心投入帕金森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神经保护治疗、临床转化等研究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首次证实甲氰菊酯是帕金森病危险因素。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了有效研究,组建了全国一流、华中地区领先的睡眠医学中心。

他热心公益,服务偏远地区,主动走进医疗水平不发达、人民群众需求更迫切的地方,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他支援恩施鹤峰县中心医院建设,在当地开展肉毒素注射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帕金森病的早期嗅觉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等业务新技术,填补了恩施州多项医疗空白;他担任秦巴山区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帮助医院新增心理CT、脑血管造影等80多项新业务,理顺了门诊、急诊就医秩序。结束支援后,他仍长期坚持为偏远地区群众进行疑难病例免费会诊、义诊。

他用医联体+科普,助力健康中国,组建形成了医联体建设“协和—红会”模式,协和名医下沉红会医院坐诊、查房、指导手术,相继开展了200余项新业务新技术,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他充分发挥“三长”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作用进行科普:带领医院成功创建首批武汉市专家科创工作站,组建百人兼职科普宣讲团,搭建“心情科普讲堂”等线上科普工作平台等。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被列为全市第一批定点医院,他带领全院职工咬牙坚持,冲锋在前,与疫情赛跑;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以来,他统筹疫情防控与服务患者,牢牢守住医疗救治主阵地。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1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