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抓改革 开拓创新促发展

1.jpg

2017年,武汉市科协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科协和省科协有关文件精神,深入贯彻市委常委会和市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武汉市科协改革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改革目标,紧扣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全面完成了年度深化改革工作任务,不断推动科协事业创新发展。

一、以创新实践改革意识为先导,科协组织行动力切实增强

市科协党组一班人立足“强三性、去四化”,牢固树立率先探索、创新实践、锐意进取的改革意识,把抓改革、促发展作为服务大武汉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明确目标,挂图作战,组织领导到位。市科协党组高度重视科协改革工作,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中层干部各司其职的市科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员参与、全力推进。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改革工作任务,推动解决改革问题。将8项改革任务细化分解为25项具体任务,制定改革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使改革任务指标化、推进进度节点化、改革成效可视化。

上下联动,严格对标,整体推进到位。对照全省科协改革验收指导标准,市科协党组认真研判,扎实推进,严格按要求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抽调相关部门骨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为按时保质完成改革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将改革任务纳入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年度重点目标任务,作为履职尽责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每月召开改革推进协调会,逐级分解任务,层层传导压力,确保高标准全面完成各项改革指标。市科协从学会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科普工作创新、新型科技智库建设、网上科协建设、服务创新创业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推进改革措施全面落实。

统筹协调,强化督导,协同落实到位。在市科协改革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区科协改革。建立区科协改革督察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察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过程督导。不定期组织召开各区科协改革推进会,传达改革会议精神,及时了解改革推进情况,研究推进各区科协改革工作。成立督导组,由党组书记和党组成员分别带队,对各区科协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督察,督促、指导区级科协改革工作。并及时形成督察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全市12个区突出工作手段信息化、组织体系网络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加强“三型”组织建设,研究制定改革举措,全部顺利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3个功能区科协组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二、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科协组织力有效激发

市科协以筹备召开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为契机,从会议代表推选、领导机构构成、未来五年规划,全面落实改革举措。

科协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显著提高。在“九大”筹备中,进一步提高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比例,吸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人物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杰出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在九届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委会中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分别占比90.8%、88.4%和80.8%。

科协领导班子和机关部门明显优化。市科协领导班子按照“专挂兼”相结合模式构成,主席由院士兼任,配备了10名兼职副主席(其中8名为院士),2名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挂职副主席,直接参与科协工作的决策和管理,有效改善了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有机整合机关部门职能,精简机关部门数量,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及时调整干部队伍,实现科协机关合理分工、高效运转。

科协组织队伍进一步壮大。大力推进企业(园区)科协组织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和各类产业园区建立科协组织或科协联络工作站,新建基层科协组织19家。健全区、街道(乡、镇)科协组织建设,建立“科协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基层工作队伍,每个街道(乡、镇)至少配备1名社工从事科协工作,社区(村)也配备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基层科协工作力量不断壮大。

学会治理改革探索全面铺开。探索学会“柔性”管理机制,建立学会联合体工作逐步开展,促进成员之间在大学科领域中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建立学会优胜劣汰机制,破除“小众俱乐部”,结合实施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形成学会优先发展、奖优罚劣、末位淘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学会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学会和会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已有10家市级学会承接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执业资格认证、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等政府转移职能20余项,学会社会公信力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三、以完善长效服务机制为载体,科协组织引领力日益彰显

市科协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完善服务基层、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长效机制,在改革创新中保持和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大力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强化学会党建“两覆盖”。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在市属83家学会中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两覆盖”。党组书记带头深入机械工程等学会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了学会党建工作指导意见,建立党建指导员联系制度,实施学会党建资助项目,切实强化了党对学会工作的政治引领。

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友。利用到学会调研、下基层走访、到企业服务等方式,科协党员积极宣讲党的政策方针,带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树立“四个自信”。加强走访慰问院士专家工作,全年累计走访、看望、慰问院士55人次。选树宣传一批科技界先进典型,完成了《江城院士风采系列电视专题片》之李德仁等6名院士的拍摄采访,并在武汉教育电视台相继播出。关注一线,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年向上级科协或市级其他部门推荐科技工作者60余人次,其中5人被评为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标兵,1人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50余人被推荐为省科协九大代表和九届委员候选人,3人参评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参评中国青年科技奖。实施青年科技“朝阳计划”,资助1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第一次出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加强科协队伍作风建设,紧密与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组织开展“科协干部下基层”活动,结合全市“千局千企”、“双万双联”活动,深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年科协干部下基层、进社区700余人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70余场次,基层反映问题办结率达100%。实施科技小分队聚焦精准扶贫计划,组织武汉农学会等科技小分队赴对口扶贫村新洲区管寨村服务精准脱贫,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医疗义诊10余场次,向贫困村捐赠扶贫物资(资金)达15余万元。

四、以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科协组织影响力显著增强

认真贯彻总书记对网上群团建设的要求,改革平台服务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手段,积极建设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组织。

启动“智慧科协”建设,改革创新科协综合服务平台。面向科技社团、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构筑“武汉市科协大数据中心”、“学会信息服务平台”、“科普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等“1+3”网上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合武汉科协系统资源,突破行业、领域、地域、层级等限制,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产学研合作等,促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联通、协同。该系统的运行将让渠道更畅通,让“家人”更亲密,有效促进科协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聚焦院士经济,拓展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围绕服务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服务招才引智大局,拓展企业科技服务平台,让学术从“高墙深院”走向社会,为企业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立足国内,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邀请潘垣、汪旭光等工程院院士分别到武汉宏联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指导。新成立武汉普惠海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20家院士工作站,引进以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20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20个,帮助企业搭建产学研联合研发和攻关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发展源动力。放眼国际,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实施“海智计划”。研究制定了《武汉市海智基地人才离岸工作联络站建设试点管理办法》。建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武汉)工作基地华宇人才工作联络站,积极推动数项海外专家、“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在汉对接落地。探索在美、法等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工作联络站),积极搭建海外科技联系平台,促进科技人才引进与服务。

实施“江城科普”品牌战略,升级科普公共产品服务平台。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面向基层,精准发力,推进实施江城科普讲坛、江城科普快车等系列科普工程,促进我市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以科普进地铁为切入点,省、市科协共建“江城科普快车”科普信息化品牌工程,年度直接覆盖人群约500万,总浏览量达千万人次。“江城科普快车”移动端网站运行良好,“江城科普”、“科技大武汉”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逐步提升。联合市教育局、中科院武汉分院成立“武汉科学普及研究会”,每年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逾百场次,开展院士专家科普报告视频化工作,充实科普教育云资源通过网络与公众分享。联合武汉市教育电视台,开设“科普讲堂”栏目,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每周重播三次,并播放《科普中国》内容。通过面向公众广泛征集、联合武汉出版社编辑出版等方式,打造“江城科普读库”。推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新增21个市级教学示范点,新建社区科普信息屏100个,受到中国科协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推进新型科技智库建设,提升科学决策服务平台。有机整合武汉科教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智囊作用,打造小中心、大外围的科技智库体系,服务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成功承办了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恳谈会、智能汽车与无人驾驶测试、研发创新与产业化综合基地项目、中国·武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规划建设总体方案、中国光谷203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士专家咨询会等重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施,68人次院士专家出席咨询活动。特邀李德仁等11位院士担任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院士专家顾问团成员,积极为武汉城市创新发展和科技强市献策出力。成功承办“2017医学科学前沿暨第八届妇儿健康发展促进高峰论坛”,举办武汉市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6期、青年科学家论坛6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300余场次,参加的科技工作者万余人次。全年积极支持6个子库、14家市级调查站点建设,12个研究选题被纳入省科协优秀选题库,组织形成了10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20余篇具体可操作的决策咨询建议,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议》12期、《院士专家建议》38期,多篇获省市领导批示与主流媒体关注刊发。

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市科协注重研究思考改革工作,积极总结改革经验,宣传改革成效。撰写《非试点地方科协改革发展若干问题思考》一文在中国科协主管的《科协论坛》上刊发;探索的科普传播新方式“江城科普快车”受到中国科协肯定。注重加强市科协门户网站、决策咨询工作平台的信息维护与更新,及时上传科协系统动态信息1600余篇,其中在中国科协网站、省科协网站、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长江网等新闻媒体上共发表稿件160余篇(次)。市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招才引智、科普阵地建设等多项改革工作被《科协论坛》、中国科协、省科协网站、网易、长江网、文明网等媒体宣传报道近70次,科协改革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下一步,武汉市科协将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推动科协事业创新发展。(武汉市科协)


copyright 2001-2014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17 鄂ICP备13005063号-3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邮编:430071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