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华:最大心愿:“惟见长江清水流 ”

发布日期:2024-03-05  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最大心愿:“惟见长江清水流 ”——记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张冠华

工作以来,怀着对水土保持事业的热爱,张冠华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长江流域,深入一线,潜心钻研三峡库区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及阻控技术研发,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科技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日前对这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进行了专访。

“漫天黄沙”带来的极大震撼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也许许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但2002年,张冠华参加高考填报高考志愿时,却毫不犹豫地勾选了这一专业。就读的学校还是位于陕西省一座小镇—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当时在中国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小镇的确切位置),且一待就是十年,相继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

“2002年3月,强沙尘天气侵袭北方大部,漫天黄沙的景象给我造成极大的震撼,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种下一颗‘防治水土流失’的种子。”张冠华向记者娓娓道来当年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缘由。

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她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当时是可以选择攻读外校的,但张冠华再次放弃了大城市更好条件,决心继续留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面向黄河流域,开展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学位论文研究。

踏遍三峡库区所有市县区进行观测

博士毕业后,张冠华入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工作以来,立足长江流域,张冠华将研究重点聚焦为三峡库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秉承精益求精、严谨科学的态度,她的脚步踏遍三峡库区所有市县区,不断刻苦钻研,梳理关键科学问题,调整试验设计方案,开展长期观测分析。

2017年,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过程中,项目团队发现模拟天然降雨精度不够。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冠华得知后,将刚满3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果断前往野外试验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她改进了供水设备并优化降雨高度和压力组合模式,反复进行降雨均匀性测试,最终使模拟降雨达到了最理想状态,获得可靠的野外观测数据,为水土流失敏感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发奠定重要基础,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生态性与临时措施的有效性,并在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等30余项大中型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累计贡献经济产值达1.8亿元,节省工程投资8000余万元,助力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了水利行业的科技进步。

从项目申请到立项执行,从近在咫尺的实验室到远在千里的野外试验样地,从一名初学者到经验丰富的专家,从妈妈的女儿到女儿的妈妈,在这条没有终点的科研路上,张冠华数十年如一日,活跃于山川、江河之间,奔波在暴雨、烈日之中,往返于实验室、观测站之内的身影,印证着默默耕耘的足迹。

“科研工作表面看上去很枯燥,当你沉浸其中之后,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张冠华告诉记者,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她一直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因为热爱才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2013年以来,张冠华先后有8项科技成果被水利部主管部门采纳,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在湖北、湖南、重庆、四川、江西等十几个省市的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土壤侵蚀动力动态变化过程实时监测、地表径流与壤中流同步收集、工程扰动土体原位识别勘测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得到应用推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