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学术
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开展第89期“楚微讲堂” 网上学术交流活动
2025-04-25 14:32|文章来源:湖北省微生物学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碳青霉烯类耐药菌(CRO)的广泛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应对这一挑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于2025年 4 月 24 日举办了第89期“楚微讲堂”网上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武汉市普仁医院检验科主任杨为斌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汪玥担任主讲嘉宾,她带来了题为《抵御超级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CRO)的全球流行及应对》的精彩讲座,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微生物学领域同仁的积极参与。

汪玥副主任技师首先系统阐述了CRO的主要耐药机制,包括碳青霉烯酶的产生、外膜蛋白缺失导致的药物摄入减少以及主动外排泵的高效运作等。她指出,这些机制使得CRO能够逃避传统抗生素的杀伤作用,导致治疗难度显著增加。同时,汪玥副主任技师展示了全球范围内CRO的流行数据,在印度、埃及等地,NDM型酶占主导地位,而我国则以KPC型酶为主,占比高达60.5%。值得注意的是,KPC-2型酶在成年和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针对CRO的快速诊断需求,汪玥副主任技师详细介绍了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CIT)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及操作要点。她对比了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实验室条件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检测方案,以提高诊断效率。此外,汪玥副主任技师还分享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如PCR和质谱分析在CRO鉴定中的应用前景,为提升检测精度提供了新思路。

面对CRO的治疗困境,汪玥副主任技师重点介绍了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效果。她指出,这些新型药物通过靶向CRO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然而,汪玥副主任技师也警示,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使用增加,CRO对其产生耐药性的风险不容忽视,强调需加强耐药监测,实施基于药敏结果的精准用药策略。

讲座结束后,汪玥副主任技师与参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互动。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就CRO检测中的技术难题、结果解读及质量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提问,汪玥副主任技师结合具体案例给予了详细解答。同时,与会专家还就CRO的多学科协作防控模式、公众教育及政策倡导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展现了湖北微生物领域工作者积极探索、携手共进的精神风貌。本次“楚微讲堂”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微生物学领域同仁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为推动湖北基层医疗机构微生物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系统讲解CRO的耐药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策略,活动有效提升了参会人员对CRO防控的认识水平,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展望未来,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更多创新性的CRO防控方案,为保障民众健康贡献力量。

来源:湖北省微生物学会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