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2025年度武汉自然科普分享会暨院士公开课活动在解放公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以及5位来自花卉、鸟类、鱼类、昆虫和兽类等领域的专家代表,围绕“共建湿地花城 共享生态家园”这一主题,解码自然奥秘、倾听江城林语。
当天,作为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的自然科普专家团队成员,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植物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聂超仁解码武汉樱花背后的生态与文化故事;武汉市园林植物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立坤从身边的昆虫讲起,带领观众走进昆虫王国;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为了保障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开展了人工浮岛助力青头潜鸭繁殖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休闲垂钓协会金鱼分会会长余鹏讲述散发24K黄金光泽的金鱼新种质——“金兔”和“金龙”的培育故事;“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的有些思路和启发就是来源于动物园”,武汉动物园(武汉市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科普宣教部负责人邓丽玲介绍不一样的武汉动物园。
活动现场,桂建芳院士带来数条“百褶裙狮头”金鱼赠送给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定君,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若光,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江波,党组成员、副局长肖国华共同把赠送的金鱼倒入鱼缸,供广大市民了解观赏。据悉,赠送的“百褶裙狮头”金鱼是桂建芳院士团队于2017年开始选育至今的品种,能实现3个月繁殖一代,且一条鱼可批量产卵数十次,创造了“产卵此时最多的金鱼”世界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桂建芳院士以《鲫的育种故事》为题做主旨报告,他40多年来主要研究“两条鱼”:一条是鲫鱼(俗称喜头鱼),一条是金鱼。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与该所专家先后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等鲫鱼优良品种,让味美价廉的鲫鱼“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他还特别提到新型鱼类品种异育银鲫“中科6号”,它是在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基础上,利用多基因组重构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培育出的高产高抗异育银鲫‘中科6号’对疱疹病毒有很强的耐受性,还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
“名贵品种少,特别是适合鱼缸侧视观赏的金鱼品种稀少,一直是金鱼养殖界的痛点。”桂院士与副研究员余鹏等团队骨干成员一道,破译了金鱼遗传密码,建立了世界首创的金鱼精准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已培育出10余个金鱼新品系,“这条通体金黄、眼睛泛红的金鱼,就是有24K金金属光泽的金鱼,名叫金兔百褶狮。”
在互动环节,40名武汉湿地、森林小卫士的问题层出不穷:鱼在水里睁眼为什么不会像人一样感到疼痛?鲫鱼没有刺以后,它们能正常游动吗?金鱼是怎么培育出这么多颜色的?……桂建芳院士耐心地回答了小学生的提问。“原来金鱼的花纹也可以‘设计’!”来自武汉市江岸区育才寄宿实验学校的许芯怡格外兴奋,在她的自然笔记里,金鱼是水中的公主,拥有彩虹色的鳞片,而这样美好的金鱼,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据悉,“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是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联合共建的工作室,四年来工作室组建起50余名科普专家团队,围绕赏花、观鸟、爱绿、护湿、趣爱野生动物等主题,组织开展了250余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普活动,与十余所中小学校合作建立了“武汉湿地小卫士”“武汉森林小卫士”“武汉动物小卫士”队伍。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