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传承使命担当 黄旭华院士之女黄峻寄语青少年学生

发布日期:2025-03-22  来源:武汉科技报 2023-08-2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请大家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8月22日,在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学家精神报告活动中,特邀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之女黄峻,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分享黄旭华院士科研报国、爱国奋斗的传奇事迹,为青少年筑起科学梦。

0e6cc7259495429c8231725909e73e2d~tplv-tt-origin-web_gif.jpeg

7b2880634ec64497a7536e9a155a2fcb~tplv-tt-origin-web_gif.jpeg

黄峻以《我的父亲黄旭华》为题,从“父亲认为核潜艇研制工作中的最开心的三件事”为主线,讲述了以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黄旭华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各种环境与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誓言,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旭华先后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港务局工作。1952年黄旭华被调到了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开始舰船研制工作。从195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启动到1988年完成极限深度深潜试验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导弹成功,是黄旭华矢志不渝奉献核潜艇事业的30年,也是我国核潜艇发展史中最重要的30年。

“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综合性强,牵涉面广,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缩影。”黄峻讲述,“父亲曾说,在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历程中,从第一天开始到现在,也许他是唯一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岗位的人。”

核潜艇研制工作也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在项目研制初期,中央军委提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原则,经过了长达8个月极为谨慎的反复酝酿之后,1963年的3月,周总理专门主持1个专家委员会,最终决定核潜艇项目暂时“下马”。这个决定的作出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以及核潜艇研制工作本身的特点与难点所决定的。“父亲说我当时听到要‘下马’了,心里确实不好受,但是我坚信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我们终究有一天会重新上马。好在下马也不是解散,而是暂时下马,并且保留了一部分的技术骨干。”1963年8月,周总理又主持了一次会议,准备把核潜艇分散在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继续维持难度大周期长的项目,让核潜艇研制工作可以尽快突破。当时被集中起来160多名骨干,人数虽然少,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这段并不太长的“下马”时间里,这批技术骨干将许多能做的事情都提前做了,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1f3ea847176466da1507c3db62580af~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在互动环节,黄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回答,并告诉同学们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科学家为国家、为民族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攀高峰。

4534abde8abf41188822db9d6aa4cad2~tplv-tt-origin-web_gif.jpeg

报告会前,黄峻老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表示,父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自己。核潜艇研制步履维艰,除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落后这一历史难题外,黄旭华他们面临着更多实际困难: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没有技术参考资料。正是一代代“核潜艇”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才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我们都应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黄峻表示。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始终坚持重视科学家精神培育工作,依托大赛平台开展“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科学讨论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进一步感召青少年学习先辈的科研精神和伟大无私的报国精神,培养从小立志成才、科创报国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