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嫦娥”奔月的月面国旗原材料,是那般纤细柔软;品尝有“儿时味道”的番茄,是那么酸甜可口……8月31日,2025年湖北省暨武汉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上,10家(含1家筹建)院士领衔的科普工作室带来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观众可与它们零距离接触,聆听专家团队讲解科学前沿知识,沉浸式感受炫酷的科技魅力。
在孙和平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展位,一个约20厘米高、直径为10厘米的白色3D打印圆柱模型吸引了市民“眼球”,它旁边还放着它的核心部件——一组看似简约的弹簧。“这是我们院自主研发的零长弹簧。”工作室工作人员邓明莉介绍,“像海洋重力仪、绝对重力仪这类精密设备,要想精准感知重力变化,离不开零长弹簧的助力。”零长弹簧能把微小的位移变化转化为可精准测量的重力信号,而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测量结果。她向市民解释,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零长弹簧的拉力满足胡克定律,利用弹力与伸长量的精准线性关系,将重力引发的微小伸长量转化为可精确测量的信号,进而反推出重力加速度。
除了“涨知识”还能“开眼界”,在徐卫林纺织科普工作室展位,有一卷玄武岩纤维供大家围观、触摸。“它好纤细柔软啊!”六岁半的刘仲恒轻轻碰触一下,发觉玄武岩纤维比头发丝还细软。“这就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的原料。”工作室工作人员侯君介绍,这纤维很细,只有头发的1/3,而且耐腐蚀、耐高温、绝缘又阻燃,耐温性达1000℃以上。
与此同时,在丁汉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展位,小朋友们操纵着体感格斗机器人,玩得“热火朝天”,“体感格斗机器人搭载‘人机一体’体感操控技术,依托信号传输与空间运算技术,可将操控者动作实时精准同步到机甲,响应灵敏流畅。同时配备智能裁判系统,精准扣血,让格斗体验更真实,带来如同人机合体般的丝滑操纵感。”工作人员张余豪如是说。
“这个番茄特别好吃,我都吃了两块了。”10岁宋佳绮开心地品尝着邓子新农业科普工作室带来的“吉洛比利”番茄。“原来电报是1837年发明的,能使人们直接进行语音交流。”10岁李佳隽参与了刘经南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的“知识竞答”,还收获一台太阳能卫星模型。在李培武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室的展位上,展示了土豆、番茄和鸡肉的模型,为大家科普实用的食材选购小技巧,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贴近民生的科普知识。“爷爷可以看这本《大众健康课》,我喜欢《我在武汉动物园学语文》《遇见科学——讲给青少年的物理公开课》等书籍。”9岁陈萱杨依次从陈孝平健康科普工作室、桂建芳自然科普工作室和徐红星科学与人文科普工作室展位“薅”了9本书,她觉得不虚此行。
近年来,武汉市科协本着“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原则,先后联合市卫健委等单位,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陈孝平、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徐卫林、李培武等9家院士领衔的科普工作室,吸纳院士27名,专家团队成员900余名,带动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1000支,科技志愿者7.4万人。工作室采取院士跨界对话、院士论坛、全民健康课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得到数亿公众追捧。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