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  >  众创空间  >  企业创新达人
邹传志
2024-08-02 14:42|文章来源:湖北省科协

我的父亲邹德香是一名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人。从小耳濡目染,到 1990 年,父亲就带着我,参加荆州博物馆楚式漆器文物复制工作。复制的第 一件漆器就是“虎座鸟架鼓”。这类举世闻名的器物,是楚国特有的漆器标志物。

制作《虎座鸟架鼓》这样大的漆器,需要分段雕刻,然后再髹漆彩绘。 虽然我已经学习绘画多年,但还从未拿过刻刀。第一次接过父亲的雕刻刀,一不留神,刻刀戳到手指血往外涌。这一幕竟和我儿时的梦境重合: 梦中也是拿着刻刀,不停地刻一块木头。不知道为什么刻,也不知道在刻什么?一不小心,刀戳到手上,丝毫感觉不到疼。而这次是真的,是偶然吗?包扎好伤口,当我再看向“虎座鸟架鼓”时,血液开始涌动起一股从未有过的热流。楚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透出浪漫情怀确实感染和影响了我。

那一天我正式拜父亲为师,而他特别交代我更要向楚文化学习,要灵感,师法自然,不拘一格。作为楚式髹饰漆器的第四代传承人,我的名字叫邹传志,当年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否也一直期待着长大后能够有“传承之志 ”?

几个月后,高大精美的《虎座鸟架鼓》复制完工了。虽然是复制品, 它的美仍然让人震撼。从此,我就埋头苦练,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和实践 基础,十年磨一剑。这是我的第一个十年,1990 年 到 2000 年,每天清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2001 年开始,我游历四方,寻师访友,取长补短,提高漆器制作技 艺。当时,我特别在北京投资租了档口对外展示。每当同行看到楚式漆 器时,不是问这是福州的脱胎漆器吗?就是说这是长沙马王堆的漆器。每每遇到这样的尴尬,我总是耐心宣讲楚式漆器和技艺的特别之处。

我不断地问自己,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靠一个档口,怎么能 够让天下人都知道楚漆的前生今世的绝美?

2007 年,我开始重点研究楚式漆器的造型、髹饰技艺,全面研究 从材料到创意到制作的全过程,在工艺上大胆创新,并将制作流程编写 成教材。与各级美术学院的漆器、漆艺专业合作,一方面授课传播荆楚漆文化,一方面与学校共同研究,提升研究成果,还注册成立了荆州市 唯楚木艺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收有志青年。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研发楚式漆器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新技术,创新髹饰纹样的全新表达方式。

第二个十年,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历经坎坷,终于迎来柳暗花明。

2010 年,由我们复制的《虎座鸟架鼓》《曾侯乙豆》《九头鸟文 房用品》等作品,被湖北省文化厅选定参加上海世博会,在中国文化元 素馆展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外游客纷纷驻足合影。

2011 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 年,我的公司也被省文化厅授予文化产业基地,2014 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遗楚式漆器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年,我们与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合作,非遗 传承走进校园。2015 年,我对楚式漆器“鸳鸯豆 ”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改造,制造出各种小型生活化的精美实用包装,获得外观设计国家专利。 同年,中国美院和清华美院等高等学府在此设立了实践、研学基地,交流学习漆艺。

我们的楚式漆器造型、髹饰技艺作品完整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性质和荆楚文化精髓,曾多次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哈萨克斯坦、德国柏林、 新西兰等国际非遗联展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漆工艺。在全国性的各项非遗展示和文创作品展览活动中,荣获多次大奖。创作的各类漆器 作品分别被中央美院、中国图书馆、湖北美术馆等机构永久性收藏。

还曾特邀参加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漆艺文化交流;多次应邀 到中国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是清华大学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驻站专家库成员,每年为参加传承人群研修班 成员进行楚式漆器制作技艺讲座,同时大规模接待各地中小学生的非遗 研学。

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我们不断吸收了 30 多名农村手工艺从业者,不是简单解决他们的就业,而是培养新一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人才,2017 年以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思想活跃、技艺精到的员工,先后在2017年和2019年湖北省 民间工艺技能大赛漆器髹饰项目中,包揽了金银铜奖。2020 年获全国漆艺邀请赛漆艺项目中前三名。2021 年全国工艺品设计漆器制胎工和漆器髹饰工两个第一名。

我个人也曾多次走进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学习和进修,国内赴福州、 安徽、平遥等地,拜访漆艺大师;远赴欧洲各国,感受和借鉴域外文明,开拓我们的思路。以楚式漆器修饰技艺的不断创新和有序传承,传播优秀的荆楚非遗技艺和中华历史文化。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