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立志,到青年实干,黄旭华院士胸怀爱国热忱,甘做时代砥柱。”9月19日,中山路小学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讲。活动邀请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张锦岚讲述“少年当自强-黄旭华和核潜艇的故事”,从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艰辛历程讲起,为中山路小学的同学们讲述了有关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年、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故事,让在场的学生深受感动。
“如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是黄旭华时刻思考的问题。”张锦岚向在座学子介绍,在抗战硝烟中求学救国,在核武威慑中受命报国,黄旭华与核潜艇的结缘,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远离家乡、杳无音信,荒岛求索、一穷二白,黄旭华和同事们变“不可能”为“可能”,边设计边施工,用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黄旭华院士虽已九旬高龄,仍在科研事业上发光发热,向年轻同事传授真知灼见,为自主创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倾注心血。希望各位同学向黄旭华爷爷学习,做一个有志向的少年人,切实肩负起强国救国、振兴中华的神圣责任。”
据了解,新学期伊始,该校就组织了“黄爷爷,我想对您说”、“黄爷爷,新学期我将这样做”以及主题班队会、主题项目式学习等系列活动,后续“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还将开设一系列科技实践教育课程。
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召开“黄旭华科技教育中心”课程研讨会。会上,围绕着中心的发展目标及建设方向,大家各抒己见。张锦岚提出:“如何将‘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打造成全国独一无二的科技启蒙平台?我认为应以黄旭华院士的报国精神为灵魂,以海洋、舰船为背景,以舰船的专业作为知识点导向。”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部郑旭东教授提出:“希望中山路小学的科技馆建设能真正实现馆校结合,在空间规划、技术环境、课程建设上独树一帜。”武汉大学遥感专业张晓东教授说:“科技中心的课程建设应该体现基础性、科普性,通过开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加大动手实践力度,从而实现科普与生活一体化。”其他与会家长代表也踊跃发言,对中心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
据悉,作为全国第一所以黄旭华院士命名的科技教育中心,武昌区中山路小学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开放、自由、合作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更肥沃的土壤,让想象在课堂里延展,创造在实践中萌芽。
武昌区教育局副局长罗荣、中国船舶 719 研究所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杜兆伟、黄旭华院士助理刘军青、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史盼盼、武昌区教育局科技站站长李昌松等出席活动。
现场花絮
“开学时,我参加了学校大队部组织的‘黄爷爷,我想对您说’的活动,在新学期计划中把‘改掉粗心大意、提高各科成绩’定为了我的目标。” 四(4)班的熊桐瑶同学说,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会以黄爷爷和张老师为榜样,从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开始,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前进!
五(5)班的涂苏豪同学表示:“新学期项目式学习和班会课中,我们已经了解过许多有关黄爷爷的故事。他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一辈子隐姓埋名,甘当中国科学界的‘挑山工’。我们也一定会以黄爷爷这样的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好知识,时刻牢记校训:祖国至上,自强不息,做顶天立地的中山好少年,成为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